其他
如果未来修水管和搞学术收入一样,你还会执着于让孩子补课吗?禁止补习之后,教育走韩国模式or德国模式?
“双减”政策落地,一夜之间课外培训班全部喊停。教育制度骤变的十字路口,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规划,是否也要随之改变?向左走,还是向右走?
韩国在上世纪80年代也曾全面叫停过补习班,随后在2000年恢复,韩国的教改之路对我们有没有什么参考价值?另外,重视职业教育的德国,会是我们教改参考的模板吗?
毕竟,像在德国,无论走职业教育路线还是学术教育路线,就业后在收入上是不会有太大差别的,如果现在告诉你,在未来,修水管和搞学术可能收入是一样的,你还会执着于给孩子补课,逼着孩子考985吗?
今天这篇文章,我们将好好拆解一下韩国、德国曾经走过的教育路线,毕竟,对于身处教改时代的我们来说,如何让孩子在这场改革中找准自己的定位,顺应政策及趋势,才是我们每一个家长最关心的。以下,来看看韩国孩子的补课之路,以及被称为yyds的德国“双元制”教育路线。
韩国补课禁令后
造成了另一种内卷好的大学两者的比重是——70%左右的校内考核+30%的高考成绩。普通高中缺乏培养计划,在社会活动分数这一项远远落后;而私立高中的老师会在入学时,就引导学生参加各项对校内考核有利的活动。因此,这些高中生的履历能比普通公办高中的学生多上十几页。这十几页的履历,十几页的素质教育,都需要用钱堆出来的!也就是说,追求“素质”的竞争,可能更费钱,更难达到“公平”家庭条件中下的孩子拼命学习,努力追赶着同学们的步伐,依旧难以超越“家境差距”这道鸿沟。
2
反思:补课压力
来源于择校的刚需并不是(大学)普及率高了就真的能出很多拔尖人才,还在于这些人是不是真的有对这个学科、对这个专业的特长,有发自内心的爱好和热情。
这些人可能天生就不是做学术工作的材料,你逼着他们,他们硬撑了那么多年,最后非常痛苦,甚至痛不欲生。
好的教育应该让每个人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、发自内心具有热情的事情,然后去实现它,走向自我实现,而不是把教育作为一块敲门砖、一个功利性的尤其是短期功利性的工具。
在我们上一篇关于“双减”的文章“双减政策落地,补习班真的凉了:不让掏钱补课,成绩上不去怎么办”中,很多留言的读者也赞同——大力发展职业教育,蓝领的发展前景好了,焦虑心理就能平复下来。▼
普职分流已经成为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,扩大我国的职业教育,以及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发展体系,变得尤为重要。
3
德国的职业教育
发展职业高中是工业时代的想法,在信息和智能时代已经过时。
现在,一直标榜职业教育的德国也开始反思,随着工厂智能化和复杂程度的上升,高级工人仅有职业教育可能是不够的,还需具备更好的综合能力,一线的服务和生产人员才有可能为创新和改进做出贡献,未来有机会被提拔成管理和研发人员。
写在最后:每个国家的教育,都有不同的特色。每个国家的国情也不一样,没有说哪国的是最好的,我们一定要去效仿,只是从历史经验出发,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。所有教育都应该是殊途同归的——教育永远都存在另一种可能性,让孩子在未来有更多的选择空间,而不是孤注一掷在一场考试中就决定他们未来的路。
— 好物推荐 —